新聞熱線:023-61520695 舉報電話:023-61520697

            打造園林式觀光休閑垂釣農場? 農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寬

            2022-12-27 17:12:54  來源: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蔡鴿?李朋?特約通訊員?黃平蓮

            在重慶南岸,喜歡垂釣的朋友幾乎都知道南岸區廣陽鎮銀湖村有一處“風水寶地”,那便是紫荊園家庭農場。在這里,你可以尋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拿上漁具,戴上草帽,靜坐在岸邊,遠眺粼粼波光的水面,等待游弋的魚兒上鉤,享受閑云野鶴般的愜意;也可以沿著臺階閑庭信步,或觀紅楓,或賞桂花,徜徉在絢爛的秋色里。不經意間,還能看見白鷺掠過頭頂……儼然置身于“采菊東籬下”的詩情畫卷中。

            和紫荊園家庭農場一樣被大家熟知的,還有農場主趙永琴。在當地提起趙永琴,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她不僅是南岸區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還是返鄉創業,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女能人”?!白罱覀冞@里釣魚的人很多,節假日每天都有三四百人,單日的銷售額最高在1萬多元。那邊是我們種植的一些觀賞苗木?!壁w永琴笑容可掬,邊帶記者參觀邊介紹。

            近年來,廣陽鎮依托毗鄰重慶市區的區域優勢以及特色果蔬種植的產業優勢等,大力發展采摘體驗、休閑康養、鄉村民宿等農旅融合業態,逐步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格局,促進了城鄉資本、客流、貨物等要素之間的流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紫荊園家庭農場就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實踐和典型案例。

            ▲ 在家庭農場忙碌的趙永琴

            “女老板”衣錦還鄉,投身農業

            對于自己的創業經歷,生性直爽的趙永琴娓娓道來。1990年, 趙永琴和丈夫在重慶無線電廠做流水線操作工,收入微薄。后來有了孩子,生活負擔隨之加重,夫妻二人便商量著另謀出路。頭腦靈活的趙永琴看到街上經常有擺攤賣電子產品的,于是說服丈夫也一起嘗試。隨后趙永琴從批發市場進了一批打火機、計算器、收音機等小型電子產品,在重慶兩路口開始了夫妻倆的擺攤生涯。

            1993年,“BP機”是當時時髦的社交通訊產品。在電子產品行業摸索了兩年的趙永琴緊跟市場,也開始銷售BP機。憑借著薄利多銷的模式,趙永琴的BP機銷售生意堪稱火爆,大賺了一筆。

            手頭有錢了,趙永琴卻沒有安于現狀,而是想著擴大規模。1994年,她前往深圳、廈門考察BP機批發項目,回來后在重慶市區開了一家門店,專賣BP機。后來生意逐漸擴大,她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帶領20余人的團隊,在重慶BP機銷售行業里小有名氣。

            1995年,通訊互聯網行業迅速發展,手機悄悄進入大眾視野。趙永琴又將目光投到手機銷售上。她在深圳批發手機,又和重慶市電信局達成合作,以“賣手機+開卡”的套餐服務,拿到了重慶各個區縣的代理。夫妻倆的創業路順風順水,積累下一筆不菲的資產。

            購置房產,安家立業,在實現了普通人眼中的“財富自由”后,已經不愁吃不愁喝的趙永琴卻感到焦慮不安:夫妻倆都沒什么文化,雖然在電子產品銷售行業摸爬滾打快十年了,但電子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繼續順應市場發展,更新經營模式,對自己和丈夫來說也壓力巨大……就在她進退維谷、心煩意亂之際,一縷深深的思鄉情結開始泛濫?!拔液驼煞蚨际菑霓r村出來的,商量過后,骨子里還是想回報家鄉,建設家鄉,回到銀湖村里干一番事業?!壁w永琴說道。

            2002年,廣陽鎮政府大力支持鄉賢返鄉創業,趙永琴積極響應家鄉的號召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此時,銀湖村不少村民養殖觀賞魚,村委會推薦趙永琴夫婦養殖觀賞魚,并組織他們前往廣州觀賞魚養殖基地參觀學習。在了解到觀賞魚養殖的誘人前景后,趙永琴便下定決心發展觀賞魚養殖項目。

            2003年,在村委會的幫助下,趙永琴以400元/畝的價格在銀湖村流轉了100畝土地計劃養殖觀賞魚。富貴必從勤苦得,開荒修路,安裝管道,建設魚塘……趙永琴和丈夫出資200萬元,用了半年時間才將魚塘建起來。隨后,第一批次引進了5萬尾魚苗,在南岸區農委、老科協的技術指導下,當年觀賞魚養殖實現盈利10余萬元。

            ▲ 游客在農場垂釣

            園林式觀光休閑垂釣加快農旅融合

            初次養魚成功后,趙永琴深耕水產養殖的動力更強了。她積極走訪觀賞魚養殖基地,并向同行請教,空閑時間還不忘自己鉆研學習觀賞魚養殖理論知識。就這樣,養殖觀賞魚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04年觀賞魚的純收入達到了20萬元,趙永琴的心底樂開了花。

            觀賞魚養殖進入正軌后,趙永琴又對村里的荒地打起了心思。據她介紹,村里當時大多數年輕人進城打工,很多土地無人耕種,看到大量的撂荒地,自己想流轉過來加以利用。就這樣,2006年她以500元/畝的價格又承包了位于明月山下的100畝土地,在重慶市園林局的指導下,趙永琴決定發展園林苗木種植。

            2009年,趙永琴注冊成立了南岸區廣陽鎮紫荊園家庭農場,并從浙江引進紅葉石楠、大型香樟樹、玉蘭、櫻花等10余種園林綠化樹種,栽植了100畝綠化樹苗。但由于缺乏種植管理技術,栽下的樹苗病死了40%。隨后她聯系到南岸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區老科協名譽會長林紅,在林紅的幫助下將市園林局的專家請到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并外派紫荊觀光園技術骨干走出去學。通過學習,趙永琴掌握了園林苗木的修剪、病蟲害防治、防凍保溫及防灼傷等管理技術,紫荊觀光園的苗木成活率明顯提升。2017年,趙永琴將紫荊園的苗木種植面積擴大至300畝。

            “像三峽公園、沙坪壩盧氏公園里面采購的都是我們的苗木,我們和兩江新區市政部門也長期合作。因為我們的苗木品質高,合作單位都挺滿意的,現在苗木銷售這塊不用發愁,基本上一個項目的產值都在200萬~300萬元?!碧崞饒@林苗木的銷售情況,趙永琴笑得合不攏嘴。

            園林綠化項目搞得風生水起,趙永琴也想將水產養殖做大做強。但事與愿違,2015年因為觀賞魚市場行情不好,經濟效益大大降低,村里很多村民都紛紛改行養殖生態魚,趙永琴的心也開始動搖。2016年,根據村委會的建議,趙永琴和丈夫決定放棄養殖觀賞魚,將魚塘的水域面積擴大,采用“批發+垂釣”的方式養殖生態魚!

            拿定主意后,趙永琴便在網上查找關于生態魚品種的資料,并咨詢林紅,幾處打聽后,決定引進草魚、鱈魚、鯽魚、花白鰱魚等品種,后與重慶市水產公司合作,采購了50萬尾魚苗,精心飼養。她告訴記者,剛買回來的小魚苗要用豆漿喂養,待到稍微大點了要用麩皮喂養,最后再用油麥草喂養?!斑@樣喂養的生態魚肉質鮮美,在市場上更能被消費者接受。加上魚塘一直是引流的自然山泉水,分外清澈,無污染?,F在的草魚批發價為26元/千克,鱈魚為50元/千克,每年光通過垂釣就能銷售完20多噸魚?!壁w永琴說。

            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垂釣,趙永琴還在魚塘附近栽植了柚子樹、枇杷樹、柿子樹、蜜桃樹等果樹,用來改善魚塘周邊環境。如今,每到節假日,慕名而來的垂釣者絡繹不絕,給紫荊園家庭農場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風景?!拔医洺磉@兒釣魚,一待就是一整天。這邊設施完善、環境幽靜、干凈衛生,體驗感很不錯?!鼻皝泶贯灥亩壬嬖V記者。

            ▲ 游客在農場垂釣

            產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為了不斷提升自己,趙永琴積極參加各種培訓。2019年至今,她相繼參加了南岸區農業農村委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高質素農民培訓”“農業經理人”“致富帶頭人”等培訓班。

            “我能將紫荊觀光園經營得這么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在我一次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南岸區農業農村委、老科協等部門及時伸出援手,在技術和資金上給予我支持,讓我順利渡過難關。如今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我也有義務和責任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壁w永琴滿懷深情地說。

            如今,農場帶動當地20余名農民就近就業,長期雇傭10多名村民負責餐飲、水產養殖、園林管理等,每人月收入穩定在3000~5000元;此外,趙永琴每年向180戶農戶支付土地租金 50余萬元外,還給入股農場的村民分紅總計10余萬元,最高的分得6000余元。

            劉愛琴是銀湖村本地村民,長期在紫荊園家庭農場的餐廳打工。據她介紹,4年前家里有長期生病的老人需要照顧,無法外出打工,在紫荊園上班既能照顧家庭,還能貼補家用,非常滿意這份工作?!艾F在我每個月都能有4000元的收入,感謝趙總給我提供了這個工作機會?!闭谧锨G園餐廳里忙活的劉愛琴笑著說。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趙永琴說,接下來紫荊觀光園計劃按照苗木品種打造10個不同的觀賞園區,如玉蘭園、紅楓園等,并增設有機蔬菜大棚、農產品展廳,給游客們提供一處集垂釣休閑、餐飲娛樂、農業觀光為一體的“山水田園”,也為打造“美麗鄉村·生態銀湖”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農家科技》(2022年10期)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城鄉統籌發展網 版權所有
            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市城鄉統籌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渝B2-20170014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網出證(渝)字第00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渝網文(2016)4551-030號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180006 渝ICP備10015940號-1 技術支持:城鄉統籌發展網
            外国人破中国学生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