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23-61520695 舉報電話:023-61520697

            劉明書:養殖旱鴨效益高?另辟蹊徑促增收

            2022-11-02 11:03:48  來源: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蔡鴿?李朋?特約通訊員?張義君?李紅梅

            鴨子作為水禽的一種,生性喜水中覓食、嬉戲,養鴨離不開水域是人們的傳統觀念。近年來,國家加強綠色發展戰略,在農村推行環境友好型種養業,在不少地方出現了一種新型養鴨模式——種鴨旱養。旱養,顧名思義,不養在“水”里,而是養在“地”上。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榮昌區盤龍鎮的書煥果樹種植家庭農場。眼見周邊果園成林,稻田芃茂,綠蔭下的鴨棚內一群群“鴨寶寶”自由自在地嬉耍,呈現出一副美麗盎然的鄉村田園畫。農場負責人劉明書一邊帶記者參觀養鴨基地,一邊自豪地說:“這是我剛引進的5000多只雛鴨,目前出生18天,再有不到1個月它們就能上市了。今年行情很不錯,我這邊的旱鴨供不應求,銷售價一般在13元/千克,從購苗到上市僅需45天,全年出欄數在4萬只左右,總產值可達160萬元?!?

            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要想致富,除了要動腦,還要勤勞。2015年,劉明書返鄉創業,靠著敢想敢闖和踏實勤勞,走出了一條養鴨致富路。如今,他不僅實現了創業夢,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還帶領鄉親們也加入到養鴨的隊伍中增收致富,成為方圓百十里有名的“鴨司令”。

            荊棘叢生的創業路

            劉明書是地道的榮昌區盤龍鎮人,早年和很多農村青年一樣,為了生計,也選擇了外出務工。據他介紹,自1998年起他一直在新疆從事毛肚批發生意,這一干就是整整十多年。直到突發的一場意外打破了這份“穩定行當”,劉明書不得不轉行另尋出路。

            眾所周知,新疆因獨特的地域優勢,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想到自己當時所在的南疆是全國最適宜的紅棗栽培地區之一,劉明書看準了紅棗種植這個行業。2013年他在當地承包了500畝土地開始種植紅棗。由于前期做毛肚生意時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資源,在他轉行種植紅棗時,很多朋友也表示支持。劉明書的第二份“事業”就這樣順利地開始了……

            憑借著踏實肯干,種植紅棗的第一年劉明書就收獲了可觀的效益。2014年一位從事干果批發的朋友看中了劉明書可靠的為人,邀請他合伙做干果的批發銷售生意。在朋友的再三勸說下,劉明書答應了?!爱敃r我們主要是給上海市場供貨,以4元/千克的價格收購,然后以8元/千克的價格發往上海各大干果市場,整體收入挺不錯的?!闭l知好景不長,因為利益糾紛,兩個人在合作中出現了分歧,這讓在外漂泊已久的劉明書心上又多了一份愁緒!經過深思熟慮后,劉明書做出一個決定:離開新疆,回到那片曾經生育自己的熱土。就這樣,2015年年底他踏上了歸鄉之路,回到了家鄉榮昌。

            回到家鄉后,如何擇業成了劉明書心里的頭等大事。此時,三合村正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村里不少村民栽種三紅柚??吹竭@些,劉明書決定順勢而為,投身種植業。2016年,他將自己在新疆打工積攢的80萬元拿出來,注冊了“榮昌區書煥果樹種植家庭農場”,并在村里流轉了200畝荒地,栽種三紅柚。但由于初涉農業,“跨行”的他缺乏專業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導致三紅柚生長緩慢,不見效益,最后竟賠了60多萬。原本懷著“一腔熱血”投身農業,沒想到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這讓劉明書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就在他無計可施之際,堂弟劉虎建議他不妨嘗試養殖旱鴨?!拔姨玫芤恢痹陴B旱鴨,當時他已經養了5年旱鴨了,技術比較成熟。那時候我也沒有更好的計劃,想到都是一家人,有這個信任在,就決定跟著他學養鴨?!?

            就這樣,2016年劉明書花了8000元搭建了一棟不銹鋼彩鋼瓦鴨棚,首次引進了600只鴨苗,在堂弟的口傳心授下,他快速掌握了肉鴨養殖技術。第一批旱鴨平均每只長到3.5千克左右,總銷售額1.6萬元左右。功無枉使,劉明書賺得了養殖旱鴨的“第一桶金”。

            精細化養殖,“旱鴨子”賽過“水鴨子”

            首次養鴨獲得不錯的收入,讓劉明書堅信養殖業大有可為。他下定決心繼續擴大養鴨規模,2017年在榮昌區農業農村委、區農廣校的幫助下,他與農擔公司銜接,貸款5萬元擴建養鴨大棚,同時引進2500只鴨苗。在劉明書的不懈努力下,第二批旱鴨養殖又大獲成功。這一次他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有了3萬元的存款,接著他又繼續擴大規模,新建了2個鴨棚,第三批引進了5200只鴨苗……真正成為當地的養鴨大戶。

            “別看短短的45天就能養成一批鴨子,其實這里面的‘門道’可多著哩,從進苗、供料到防病等都需要全方位、系統化的管理,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旱鴨的產量和品質?!边@是劉明書反復對記者說的一句話。他的旱鴨之所以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也歸功于他的“精細化養殖”方式。

            優良的品種是養殖的基礎,旱鴨的飼養首先要選擇抗逆性強、胃肌發達、采食量大、消化能力強的品種。在選擇品種方面,劉明書有一套自己的“選苗標準”:“我一般選苗看重毛色均勻,羽毛富有光澤,體型均勻沒有畸形,鳴叫清脆響亮的雛鴨,這種鴨子成活率高,而且能夠防止養殖過程中出現病死鴨,大大地降低了養殖的風險?!?

            苗子選好了,怎么供料就成了飼養的關鍵。劉明書介紹,在供料的時候,要根據鴨子的不同生長階段制定不同的供料方案。如在雛鴨階段,要考慮到營養平衡,也要注意適口性,為此他選擇含有粗蛋白、粗纖維、鈣、磷等營養成分的混合飼料,并設定多餐制,每天喂食的頻率保持在3~4次,此外還要遵循“先水后料,無水不喂和自由采食”的原則;在中鴨階段,他選擇富含礦物質的飼料,使肌肉迅速豐滿和積聚脂肪,以利于增重和育肥。每天喂食4~5次,任其飽食。經過10~15天的育肥期,增重0.25~0.5千克即可上市銷售。

            據了解,旱鴨由于自身的保護體制不完善,淋巴系統發育不完全,容易受到病毒侵襲,從而引發疫病。所以在旱鴨養殖中,疫病的防控可謂是“重中之重”。為此,劉明書秉承“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辦法。他堅持定期對鴨舍和帶鴨消毒、接種,增強其抵抗力,并根據鴨子的不同生長階段合理調節鴨棚溫度、濕度,確保鴨子在最佳環境中生長。

            “我們這里的溫度、濕度、環境整體都很適合旱鴨養殖,鴨子不用趟水,就在墊料上采食,運動。等到墊料達到使用期限后,將鴨糞從漏縫下清出作堆集發酵處理,作為生物有機肥,達到糞便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這種旱養模式,相較于“水鴨子”可以節水95%,還實現了環保?!眲⒚鲿吲d地說。

            如今,劉明書的旱鴨憑借肉質嫩、香味濃的優勢,在市場上成了“搶手貨”,遠銷四川、云南等地,需要提前預定才能買到。

            種養結合,走出致富新路子

            旱鴨養殖的路子走通了,劉明書的“錢袋子”也逐漸鼓起來了。劉明書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旱鴨的飼料成本為23.8元/只,鴨苗的成本為4.5元/只,一只旱鴨在上市時重量可長到3.5千克以上,市場價13元/千克,年出欄4萬只旱鴨的毛利潤在66萬元左右?!?

            “如今規模這么大,你能忙得過來嗎?”記者追問道。

            “現在我這里基本上屬于‘賣完就進苗’的節奏,我和妻子兩個人忙不過來,所以常年雇用8位附近的村民來幫忙管理。他們負責打疫苗、日常供料、夜間查看等,不僅解決了我的用工問題,也能給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幫助他們增收,可謂是‘兩全其美’?!眲⒚鲿荒樝矏偟卣f道。除此之外,在農忙用工緊俏時,劉明書還雇用 25位周邊村民在養鴨基地、果樹基地務工,每人每天的收入為70~80元,最高的時候一個村民農忙時期可以賺4000~5000元/月。

            村民李開伯在養鴨基地負責日常管理已經2年了,他告訴記者,自從在這里打工,不僅能賺錢,還能照顧家里,每個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他非常知足。據了解,劉明書全年支出工人工資20萬元左右,有力帶動了村民就業,促進了周邊村民增收。

            眼看著養殖旱鴨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劉明書也沒忘記提升自己。他多次參加重慶市農廣校、榮昌區農廣校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通過培訓,劉明書結識了一批寶貴的新農人資源,遇到問題他便請教專家、同行,并外出觀摩旱鴨養殖示范基地。學成歸來后,便將技術無條件傳授給村里的養殖戶。記者采訪中了解到,6年來在劉明書輻射帶動下已經發展了20戶養殖大戶,支持和幫助30多名養殖戶掌握了旱鴨養殖技術,累計帶動養殖戶增收 400萬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養殖旱鴨的路子走通了,劉明書卻覺得這還不夠,他告訴自己家庭農場一定要走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發展新路,要繼續挖掘“第二產業”。于是他繼續深研三紅柚種植技術,將鴨糞發酵成有機肥后給三紅柚施肥,既減少肥料投入成本,又解決了排污問題。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實踐,種養結合的優勢更明顯了,因為三紅柚沒有使用化學肥料,不僅長得好,品質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隨后,劉明書又相繼栽植了枇杷、蜂糖李、水蜜桃、砂糖橘、楊梅等品種,在水果成熟季節利用果園采摘的銷售模式,將“第二產業”也做得有聲有色?!艾F在果樹種植這一塊的經濟效益在 30萬元左右。我全部采用原生態種植方式,所以果子也不愁賣?!眲⒚鲿f道。

            走過泥濘,方知大道珍貴;經歷風雨,更覺陽光美好?,F在,劉明書靠著養殖旱鴨,種植三紅柚、李子、桃子,將家庭農場經營得風生水起,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下一步,他準備擴大家庭農場的規模,再擴建一個容納3000只旱鴨的鴨棚,將種養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產銷一體”的綠色生態農業模式。同時,他表示要以自己專業上的優勢幫助更多的鄉親們,通過細化對他們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農家科技》(2022年09期)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城鄉統籌發展網 版權所有
            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市城鄉統籌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渝B2-20170014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網出證(渝)字第00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渝網文(2016)4551-030號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180006 渝ICP備10015940號-1 技術支持:城鄉統籌發展網
            外国人破中国学生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