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23-61520695 舉報電話:023-61520697

            山下養魚?山上種果樹?做活“山水”文章

            2022-11-02 11:01:17  來源: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

            ——訪豐都縣鳳琪生態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國福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劉早生?李朋?特約通訊員?陶險峰?黃忠蘭

            夏日的陽光給興龍鎮黎明村披上了一層金紅的外衣,60余畝的山塘水面泛著金光,呈現出浪漫的紅色。魚塘邊清澈的小溪嘩啦啦流過,塘畔是一棵棵被累累果實壓彎了枝條的李樹,走在兩旁開滿野花、碎石鋪就的鄉間小路上,呼吸著濕潤而清新的空氣,這一切讓人有一種恍若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

            興隆鎮黎明村地處豐都縣北部,境內山多地少,生態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是魚類繁衍、生存、棲息的理想區域。幾年前,因年輕勞動力流失,該村的山地大多數撂荒,長滿雜草和灌木叢。黎明村2組山下有一處山塘,也因無人管理,常年成為閑置的“廢塘”。2015年,商人黃國福偶然來到黎明村,被這里的山水所吸引,于是將100多畝的荒山、山塘流轉過來,因地制宜在荒山上種植果樹、蔬菜,利用閑置山塘進行流水魚的養殖,著力打造集垂釣、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示范園,把“山水文章”做得有聲有色。幾年下來,曾經的荒山已成為了“花果山”,曾經的廢塘已變為“金水塘”,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幸福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 黃國福在巡塘

            山塘科學養魚,為小山溝產業發展帶來新活力

            豐都縣興龍鎮黎明村2組有一處山塘,規模并不小,足足有60余畝,據了解,該處山塘并沒有具體的名字,村里人都直接稱之為“堰塘”,這個堰塘在兩座山的中間,旁邊就有山泉水流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這個水塘的水草植物異常豐富,雨水直接通過山澗匯聚于此,常年不會干涸。

            記者看到,這個“堰塘”整體呈S形,兩邊全是植被,附近只有零散的幾戶村民居住在此,儼然一副“天然的養殖基地”。據了解,早年有村民放養了一些魚類在里面,但由于數量小,品種少,又缺乏科學管理,逐漸成為了村里不起眼的一個“廢塘”,只有一些鴨、鵝等家禽在水里嬉戲。

            2015年4月,興隆鎮先鋒村搞鄉村婚慶和文藝演出的黃國福發現了這一潛在的致富機會,他多方找人了解咨詢堰塘有關情況,并邀請專家到現場實地檢測堰塘的水質,通過采樣比對后發現,水質非常適合養殖淡水魚類。黃國福當機立斷,將山塘流轉過來,并進行了重新修整治理,隨后在專家的建議下,結合對后期市場收益的考量,購進了5萬余元的魚苗,魚苗品種以草魚、花白鰱魚、鯽魚、鯉魚為主。

            “這些魚類品種之間是怎樣的一個比例?有什么依據?”記者問道。

            “按照專家的建議,山塘以草魚這種草食性魚類為主養魚,混養一定數量的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魚種搭配比例:草魚 60%、鰱鳙30%、鯽魚鯉魚及其他魚10%?!秉S國福介紹,用草料(和部分魚飼料)喂養草魚,排出的糞便可以肥水,有利于培養浮游生物,鰱魚、鳙魚濾食浮游生物降低了水質肥度,而鯉魚、鯽魚又以草魚吃剩的殘餌、碎屑和底棲生物為食,減少有機物的殘留,降低了水質污染。經過鰱魚、鯉魚、鯽魚的共同作用,既凈化了水域環境,又促進了主養品種草魚的生長,減少了病害的發生幾率,達到降低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魚苗放下去了,如何投料,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調節水質……對于從未養過魚的黃國福來說,需要學習的知識和解決的問題還很多。黃國福積極參加豐都縣農廣校、重慶市農廣校舉辦的高素質農民(水產養殖)培訓班,前往水產養殖發達地區實地考察取經,直到掌握了技術才離開。

            如今的黃國福談起養魚技術,頭頭是道。

            “好水才能養出好魚,要想養出好魚,首先就得把水調好?!秉S國福強調,每年生產前,他都要對水源進行水質檢測,每15~20天用生石灰調節水質,清理養殖場周圍環境,不留衛生死角,避免外源污染和人為污染破壞水庫養殖場。此外,黃國??茖W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改善水質環境,魚類發病率明顯降低。

            在飼料使用上,黃國福強調必須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質量能經得起檢驗的,有保障的飼料,絕不選擇雜牌劣質飼料。投喂餌料總的指導思想是“抓兩頭重中間”,即早春晚秋季節以喂精料為主,投餌數量少,而投喂重點在魚類生長旺季的7—9月,這期間餌料數量質量都要求更高。早春和晚秋每天投餌一次,以配合顆粒飼料或豆餅豆粕類餌料為主;7—9月每天投餌二次,上午、下午各一次,先喂草料,后喂配合料或豆餅豆粕類料。同時按“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三看”(看天氣、看水質、看魚吃食情況)方法進行投餌。此外,積極防病,掌握以防為主的原則,對癥下藥。

            黃國福在養魚中大膽采用新技術,在魚塘邊安裝了自動投料機、捕魚網,魚塘里安裝了增氧機,大大降低了養魚的人工成本,增加了效益。

            由于流水養殖,生態環保,山塘產出的魚無淤泥味,無污染,肉質鮮嫩可口,受到消費者青睞,每年產量30~40噸,純收入20萬元左右?!棒~養得好,生意就好,自然有錢賺?!秉S國福笑著說。

            ▲ 豐都縣農廣校工作人員在基地調研

            果樹下套種榨菜,每畝增收1000元

            黃國福流水養殖的生態魚名聲日漸大了,時有人慕名前來釣魚。黃國福發現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F在鄉村道路設施完善、交通便利,黎明村毗鄰墊江、涪陵,區位優勢明顯,人流量較大,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打造一個以休閑垂釣、觀光、采摘、娛樂為一體的示范農業園應該大有前景。

            細心的黃國福發現山塘旁邊是連片坡地,因年輕勞動力流失,成為了撂荒地,長滿雜草和灌木叢。于是黃國福與當地村民達成協議,將山塘周圍的50多畝荒地流轉過來,種上了柑橘、李子、葡萄、櫻桃、獼猴桃等特色水果。果樹幼齡期沒有收入,為此黃國福將在豐都縣農廣校培訓期間學習的柑橘樹下套種榨菜技術應用到實踐中,每畝地套種6000株榨菜。

            “由于果樹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為了彌補果樹掛果前的空檔期,在幼齡果樹下套種榨菜,讓土地不歇空,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秉S國福介紹說。果園易生長雜草,瘋長的雜草對果樹生長及掛果影響較大,而且不利于果樹的管護,若在果園內套種榨菜等農作物,就減少了雜草生存的空間,雜草就會大量減少甚至消失。此外,榨菜收獲后剩余的莖葉可返回果園轉化為有機肥料,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持續促進果樹生長。

            這種模式為黃國福每畝山地帶來了1000多元的收入,成效顯著。很快,有豐都其他鄉鎮的村民前來取經,該模式在周邊逐漸推廣開來,黃國福因此被評豐都縣2021年致富帶頭人。

            如今黃國福的基地逐漸完善成形,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來體驗,采摘無公害瓜果,垂釣生態流水魚,游客們不僅玩得開心還吃得放心。

            2021年,在興龍鎮黨委鎮府及黎明村的支持下,黃國福牽頭組建豐都縣鳳琪生態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為村民提供優質魚苗發售,水產養殖技術傳授及榨菜收購等服務,合作社吸納了20多位包括曾經的貧困戶在內的留守村民務工,讓他們在家門口增加了收入。

            塘里養魚,山上種果樹,樹下套種蔬菜,生產、生態、景觀緊密結合,昔日雜草叢生、一片荒涼的小山溝變成了今日生機勃勃、名副其實的“花果山”。這也是豐都縣近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

            黃國福表示,接下來會逐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立戶外垂釣區、鮮花長廊、水果采摘步道,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將基地打造成為全縣乃至全市有影響力的生態農業示范園。

            《農家科技》(2022年09期)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城鄉統籌發展網 版權所有
            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市城鄉統籌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渝B2-20170014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網出證(渝)字第00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渝網文(2016)4551-030號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180006 渝ICP備10015940號-1 技術支持:城鄉統籌發展網
            外国人破中国学生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