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坦廣闊的田地里,農民忙著挖紅薯,打稱、裝車,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一旁負責記數的灌陽縣水車鎮大營村第一書記文神貴望著眼前的場景,臉上笑開了花。
“之前一直擔心紅薯長勢不好,銷售困難,現在紅薯順利賣出去,壓在我心里的石頭總算落地了”文神貴如釋重負地說。
據文神貴介紹,他是2021年到水車鎮大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剛到大營村就有脫貧戶向他訴苦,說自家土地流轉的錢一直沒到賬,請第一書記幫協調解決。文神貴多方走訪才了解到,大營村有700多畝的土地,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務工無人耕種導致荒廢,于是村干部就做群眾工作將田地統一承包出去給種植大戶種生姜,一方面可以盤活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再加上疫情影響,還沒等到生姜收成,種植大戶就放棄了,不僅租金沒付給農民,土地也撂荒了。
“如何把土地重新利用起來,發展哪種產業才不容易虧本”,文神貴在研究了土地性質,計算了生產成本后,確定了發展思路,種紅薯!說干就干,文神貴立即聯系了灌陽紅薯種植第一人,曾經受到毛主席接見的“紅薯大王”范國佳,90多歲的范國佳行動不便,委托他的兒子范勇來到大營村實地查看,范勇當即決定將地租下來試種新品種“西瓜紅”,經過悉心管理,紅薯“西瓜紅”長勢喜人,畝產量達5500斤。
“到我們大營村投資的種植大戶很多,但是時間都做不長,開始我們對收到租金也不抱希望,現在才知道第一書記種紅薯的決定是正確的,種植大戶不僅給了租金,還提供了就業崗位,這幾個月在這里做事,每月能有2400多塊錢的收入哩?!泵撠殤魰r從英開心地說。
目前,大營村種植的300多畝紅薯已全部被預定,每斤訂價1.8元,預計收入300萬元,下一步種植面積計劃擴大到600畝,并將種植技術傳授給農戶,通過產業振興帶動農民致富。(于姝敏、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