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23-61520695 舉報電話:023-61520697

            長壽:田園上的“綠色”戰役

            2020-12-22 23:42:06  來源:城鄉統籌發展網-鄉村振興雜志

            長壽區美麗鄉村新面貌

            長壽區建設生態宜居之地始終把“綠色”放在第一位。

            據了解,2018年,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長壽區主持召開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針對“五個振興”中的生態振興,他指出,要在統籌“三生”空間上精準發力,保護好美麗山水田園,讓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從此,長壽區在鄉村拉開了構建“綠色”空間的大幕。

            長壽區美麗鄉村示范秀才灣

            生活之“綠”——

            全域整治 構建“清潔家園”

            走進長壽區雙龍鎮紅巖村,寬闊平整的街道、干凈整潔的庭院、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映入眼簾,共同編織成一幅美麗的生態圖景。

            “以前村里可沒這么漂亮,這幾年清理陳年垃圾、改廁修路、栽植花草,搞得村里像公園一樣?!闭谏⒉降膸孜淮鬆斝χf。

            近幾年,紅巖村通過農房風貌塑造、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措施,環境更加整潔、農房風貌更加突出、鄉風更加文明、農民生活更加舒適,成為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引領示范二檔村。

            紅巖村的變化折射出長壽區人居環境的美麗蝶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也是重大民生工程,長壽區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在“建”字、“治”字、“改”字上狠下功夫,打造出綠色“清潔家園”。

            “建”是指,聚焦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處理集中發力。

            “治”是指,突出示范引領,重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項目。

            “改”是指,深化村莊清潔行動“三清一改”,梳理陳年垃圾、柴草堆碼、亂搭亂建等問題,建立臺賬推進整改。

            同時,全區狠抓責任落實,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重點工作;狠抓機制落實,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和農村人居環境問題視頻曝光機制;統籌落實資金,計劃投入資金19.37億元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狠抓機制創新,將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建設“一事一議”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推進深度結合,探索出基數加因素、村民議事會、三級聯動制“三大機制”,下放專項資金管理權、使用權和監督權到村民手中。

            在強有力的推動和堅實的機制下,長壽區農村環境日新月異——

            全區累計完成戶廁改造21640戶;新建“四好農村路”1055公里;建設美麗庭院2400戶;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100%。龍河鎮保合村、鄰封鎮汪塔村、雙龍鎮紅巖村、云臺鎮利民村成功入選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引領建設項目。

            大美中國,先美農村。長壽區吃透上情,精準發力,落實了一項項惠民舉措,帶來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變化。鄉村各美其美,百姓各得其所。

            長壽區農村文化墻

            生產之“綠”——

            發展綠色高效產業 打造“清潔農園”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有一個田園夢,在具體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長壽區不僅在生活空間里噴繪綠色,在生產過程中,也向高效、綠色產業轉型。

            近年來,長壽區緊扣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三增”目標,聚焦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重點,全面提振優勢特色產業,扎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為了促進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長壽區引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陜西海升果業集團,打造3000畝高標準柑橘示范基地和萬噸冷庫及柑橘分選線,帶動10萬畝塔羅科血橙、10萬畝晚熟雜柑、10萬畝長壽柚優勢區轉型升級,并發揮“兩湖”優勢打造10萬畝有機漁業優勢區,加快建設年產10萬噸鮮蛋生產基地。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過度施用化肥,不當使用農藥,大量焚燒秸稈,小型養殖場或者畜禽類的糞便隨便排放,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加強對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是保護青山綠水的前提,也是推動產業走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遍L壽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展開農業生產污染防治的工作中,長壽區積極推廣化肥和農藥減量增效、種養結合、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生產方式,合理劃定畜禽養殖“三區”和漁業養殖“三區”,采取“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產業大循環”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豬—沼—果”、稻魚同田、魚菜共生等種養循環發展。

            重慶農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長壽現代農業園入駐的柑橘企業之一,該公司與廣東溫氏集團開始合作,發展生豬養豬場,喂養的生豬由溫氏公司統一回收,養豬產生的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滿足柑橘生長需求。每年生豬養豬可創收180多萬元;用糞便制成的沼液、沼渣施肥可節約成本30多萬元,這不僅降低了柑橘的種植成本,且提高了柑橘的口感品質與安全,打響了品牌知名度。

            站在農正農業的柑橘地里,看到的是廣闊的藍天、移動的白云,和郁郁蔥蔥的綠樹;聞到的是綠葉的清香和柑橘的甜香;聽到的是綠浪翻滾的“沙沙”聲……特色高效產業區內,風光無限好。

            另據了解,長壽區規模以上養殖場實現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全覆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居全市前列;農膜回收、分揀、利用體系初步建立,成為全市三個能夠貫穿農膜回收利用全鏈條的區縣之一;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3.5%,化肥、農藥連續多年實現“雙減量”。

            長壽區秀才灣里的孩子

            生態之“綠”——

            做好山水林文章 建設“清潔綠園”

            “桃花飛片片,潭水去悠悠?!泵鞔娙死钕乳_曾用這樣的詩句描述桃花河的美景。

            作為長江一級支流,桃花河是長江一級支流,全流域均在長壽境內,被譽為“長壽母親河”。然而這條“母親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水體黑臭,水質常年為地表水劣五類。

            為了徹底整治桃花河,長壽區成立了桃花河污染整治攻堅領導小組、桃花河污染整治攻堅指揮部,30名區領導任河段督導長,61個區級部門和街鎮為河段長單位,具體負責責任河段的治污工作;關停198戶養殖場和6戶屠宰場,對水產養殖場進行采樣檢測并責令不合格養殖場整改;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每日對河面漂浮物和岸坡垃圾進行清理、收運和處理……

            終于,桃花河變得河更暢、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桃花生態美,白鷺翩然至。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成群結隊的白鷺在此繁衍棲息,它們或在河灘上飛舞,或在水澤旁覓食,引發不少市民驚嘆。

            桃花河的生態變遷是長壽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清潔綠園”的縮影。

            從綠色中來到綠色中去,長壽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落實環保要求——

            念好“山字經”,抓優“橘、柚、魚、蛋”主導產業,建成全市最大的生態柑橘基地;做好“水文章”,以“河長制”統籌護水治水興水,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積極探索隔離池、生態濕地等多種污水處理模式;唱好“林中曲”,探索“林長制”試點,采取退耕還林、人工造林、補植補造、撫育改造、封山育林等方式護林育林還林。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長壽區繪就了一幅生態美好畫卷。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長壽區將生態旅游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進行打造,走出一條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現實路徑。

            除了長壽湖、長壽菩提古鎮、長壽菩提山等著名景區,長壽還依托重慶市最大的晚熟柑橘標準化生產基地,啟動“鄉村振興·長壽慢城”項目,引入國際慢城發展理念,打造文化興盛、綠色發展、城鄉融合的最美橘鄉、現代生態農業的文化示范區、現代田園休閑度假新目的地。

            生活“綠色”、生產“綠色”、生態“綠色”,長壽區為鄉村振興夯實了發展基礎。2020年5月,全市鄉村振興“十大重點工程”暨試點示范工作推進現場會在長壽順利召開,全區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績效評估位居全市第二,龍河鎮保合村獲評2019年度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橘香悅動村獲評2019年重慶十大最美鄉村,漁樂仙谷、清邁良園獲評2019年重慶十大特色鄉村,17個村入選全市首批美麗宜居鄉村。

            城鄉統籌發展網-鄉村振興雜志記者李文萍

            供圖/長壽區農業農村委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城鄉統籌發展網 版權所有
            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市城鄉統籌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渝B2-20170014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網出證(渝)字第00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渝網文(2016)4551-030號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180006 渝ICP備10015940號-1 技術支持:城鄉統籌發展網
            外国人破中国学生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