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村容村貌
寬敞整潔的鄉間村道、潺潺的小溪流水、精美干凈的農家小院……漫步在巴南區美麗鄉村示范村,一處處清新、生態的鄉村美景猶如一幅絢麗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
從清淤泥、通暗溝、剿滅臭水溝到立村規、守民約、大家共遵循,從亂堆亂放、亂排亂倒、亂停亂扔到小手拉大手、清潔家園齊動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巴南區鄉村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隨記者一起探尋這片土地蛻變的故事。
“臟亂差”變“凈靚美”
論“顏值”,巴南區當年并不算出眾,論“整容”,巴南區卻下得了重拳。全區將“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要切入點,重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規劃編制工作,讓村莊“靚起來”、美起來。
全覆蓋開展“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從清理積存散落垃圾、清理溝渠、清理堰塘、整治拆除殘垣斷壁、清理廢棄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入手,集中整治臟亂差。
平院壩、疏溝渠、連通道、拆危房、建圍欄、添設施,積極建設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統籌推進入戶道路建設、庭院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居住環境,潔化、美化、綠化農家環境。
▲ 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村容村貌
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因地制宜對資源稟賦、鄉村有產業、基礎設施較好的天坪山、羊鹿山、云篆山等區域整合打造“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示范、鎮級農村人居環境示范點,以及30多個鄉村振興項目,共同串聯形成4條春季旅游線路和6大春季賞花池,累計建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村6個、創建市級美麗宜居鄉村9個、區級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20個。
“刮骨療傷”般的整治后,如今當地農村人居環境“脫胎換骨”。
截至目前,巴南區衛生廁所覆蓋率93.55%,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建成村民小組通暢公路827公里、入戶道路300公里,實現村莊綠化413.9畝,建成綠色示范村莊33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768戶,完成舊房整治提升2828戶,培訓農村建筑工匠222名,安裝路燈或庭院燈7900盞,完成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1個,完成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審查1個,建成198個村級文體活動場所,千人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農戶覆蓋率達到89%,實現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89.84%、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85.97%,村規劃編制覆蓋率100%……
▲ 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辦公室文化墻
“要我做”到“我要做”
“我現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以前村里垃圾桶破破爛爛,垃圾隨地亂扔,現在村里環境好了,大家都舍不得破壞了?!卑湍蠀^魚洞街道天明村村民李遠崗笑著說。
人居環境整治,村民不僅是直接受益者,更是當事人,只有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變“冷眼看”為“熱心干”,才能呵護來之不易的美麗成果,真正讓鄉村之美永駐。
文明鄉風,滋養心靈。巴南區制作發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宣傳資料10萬份,開展“德法有約講堂”“以案說法院壩會”、志愿服務活動、德法睦鄰活動500場次,組織黨員干部、中小學生、志愿者,在村莊內開展文明勸導活動,如圍繞龍洲灣街道沿河村、魚洞街道干灣村、界石鎮武新村、二圣鎮巴山村等對亂堆亂放、亂排亂倒、亂停亂扔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勸說,著力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斷提升村民文明素養。
示范帶動、提檔升級。全區67個市級以上文明單位參與“志愿愛心進農家”活動,采取“1+N”結對幫扶方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幫扶”行動。評選區級示范村20個、區級農村文明家庭12戶,評選孝善兒女、慈孝公婆、好兒媳等榜樣人物315名,評選巴南區十大“綠色·惜福家庭”、十大“鄉村生態文明家庭”,評選清潔農戶1320戶、“最美院落”“最美陽臺”318個,讓身邊的榜樣“滋養心靈”。發揮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鼓舞更多群眾自覺維護人居環境,推進鄉村風貌提檔升級。
志愿幫扶,共建共享。為營造共建共享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良好氛圍,巴南區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清潔家園齊動手”行動,開展“凈化美環境·共建美家園·巾幗在行動”系列活動,推出“巾幗河長”志愿服務品牌助力美麗家園建設,105名巾幗河長常態化巡河護河。各級團組織積極開展“潔小青”“河小青”志愿者服務活動,開展義務清掃、宣傳教育等。
▲ 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農房一角
“監管運作”轉“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保障”
如何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運行保障機制是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的重點,這離不開機制的完善、隊伍的擴增以及經費的投入。
完善機制。全區建立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管、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以及村莊保潔員等長效制度,確保農村人居環境各類設施的長效運行。在23個鎮街推廣農村人居環境“五長制”(“戶長制”“院長制”“段長制”“代表制”“志愿服務制”),落實細化管護責任。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內容納入村規民約,二圣鎮集體村、龍洲灣沿河村等編制了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順口溜,突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充分運用村務公開、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等監督機制,引導村民自覺維護創建成果,讓清理自家房前屋后成為一種習慣。
▲ 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農房一角
擴增隊伍。建立區、鎮、村三級監督員隊伍,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幫助其更好地把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立起來”。村級監督員隊伍,是由從群眾中推選出來的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支書以及村民骨干組成,每天巡查反饋信息,發揮自治共治力量,發現問題及時拍照、督促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逐一記錄。
加大經費投入。每年固定以2萬元每村的標準安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日常管護經費;每個月根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情況,對獲得一、二、三等次的鎮街分別給予5萬元、4萬元、3萬元工作經費獎勵,優先安排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日常管護。
巴南區全面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農村人居環境,扮靚“鄉村底色”,讓農村成為村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以干凈整潔的鄉村面貌迎接全面小康。
供圖/巴南區農業農村委
城鄉統籌發展網-鄉村振興雜志記者 胡霜玉 王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