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連沙坪壩、南接江津、西臨永川、北靠北碚,與重慶中心城區僅一條隧道之隔,璧山素有重慶西大門之稱,是重慶同城化發展的重要區域。
自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璧山始終堅持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一項重點民生工程。全區高位推動、統籌落實,堅持擦亮鄉村底色、提質升級鄉村顏值,打造生態文明幸福家園,扮靚重慶的西大門。
▲ 璧山區七塘鎮喜觀村垃圾分類
深度治理——
讓鄉村“干凈”底色露出來
寬闊平整的鄉間小道,潔凈古樸的院落,綠樹掩映的民居,立面清爽的分類垃圾桶……走進璧山區七塘鎮喜觀村,目及所處皆是整潔美好的風貌,一改過去的垃圾圍村、污水橫流、蚊蟲亂飛、鼠蟻亂跑等臟亂現象。
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啟動以來,喜觀村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整潔規范的原則,主抓道路綠化、水域治理、垃圾處理、農廁改造、房屋美化等多個領域,強化“臟亂差”整治工作,全村舊貌換新顏,先后獲得“重慶市文明村”“市級美麗宜居村莊”“市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褪去“臟亂差”,展露“潔凈美”。喜觀村的蛻變折射出璧山區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治理,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取得的碩果。
為了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區圍繞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編制等6項重點任務統籌布局,尤其在治污、治臟整治上重拳出擊。
▲ 喜觀村村莊清潔行動
在治污方面,將農村污水管網建設與“廁所革命”同步推進,安裝鄉鎮污水管網,新建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對全區農村水體進行全面排查,有效治理農村污水橫流現象。
在治臟方面,堅持“村歸、鎮街集、區運輸、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收運模式,將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覆蓋到戶,全面解決垃圾收運“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保潔制度,定期清理村內田野、道路沿線、農戶房前屋后、村內河流、溝渠等散落垃圾;深入展開“三清一改”等村莊清潔行動,著力解決農村“垃圾圍村”的問題,等等。
為保障各項整治工作順利推進,全區形成抓黨建高位推動、抓考核持續發動、抓督查落實行動、抓宣傳全民行動四大抓手,區縣級以上財政投入8.5億元,編制《農村人居環境“五沿”地區規劃》《璧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2018-2020年)方案》《璧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19年工作要點》《璧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20年工作要點》全面統籌整治工作。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璧山區人居環境取得了積極成效:
衛生廁所普及率為91.2%,完成率達到107%;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完成率達到111%;鄉鎮污水管網建設目標任務為37.59公里,實際完成48.28公里,完成率達到128.44%;清理垃圾12303噸;清理溝渠4704公里,塘堰5509處……
鄉村潔凈,百姓福祉。璧山干凈、美麗的底色和成色展露無遺,跟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舒展出一幅“好山好水好風光”的美麗畫卷,形成重慶西大門的生態屏障。
▲ 喜觀村公共廁所
深度塑形——
讓鄉村“顏值”更驚艷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要積極“潔面”,還積極為其“塑形”。
行走在喜觀村,除了發現整村干凈整潔,還能發現這些別出心裁的設計:
道路兩旁的護欄由樹干搭建,顯得古色古香;院落旁的柵欄是竹編制的,柵欄內種有三角梅、小雛菊、臘梅等花草;寓意漁、樵、耕、讀等濃郁中國鄉村風的壁畫到處可見……原本“清秀”的村莊如同被施以粉黛,變得更加“驚艷”起來。
這是璧山提檔升級村容村貌的一個剪影。
全區通過完善配套功能、環境美化體現“微田園”、以及突出巴渝特色,全力打造特色魅力村莊,讓人們真正感受到“鄉愁家園”。
一方面,各村莊通過增植增綠、修復花臺、增設路燈、建設道路、繪制墻體宣傳畫等,展開“美化、綠化、亮化”行動,并充分利用“邊角地”、行道旁、農家院等栽種花卉苗木,形成“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等特色庭院,建設綠色村莊。
另一方面,將文化符號、文化傳統、文化古跡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結合起來,融入鄉村旅游業,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環境整治相輔相成、融合發展,使村莊建設更有文化底蘊,將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
▲ 喜觀村向家院子污水處理設施
魅力鄉村是人們記憶中的鄉愁,是人們魂牽夢繞的詩意家園。為了“留住記憶,留住鄉愁”,全區要求村布局規劃編制、實用性村規劃編制應編盡編,內容規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建設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要求,并加大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組織規劃師下鄉,參與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調研,摸清村域經濟和產業現狀,落實鄉村發展用地布局,將人居環境的改善、鄉村經濟產業發展融入到鄉村規劃中,做到鄉村建設更像鄉村,全區村莊建設總體和諧統一、個性鮮明突出。
喜觀村,結合地處秦巴古道(渝合十塘)上重要驛站的歷史文化背景,著力建設以“古道熱場”為主題的體驗展示基地。向家院子和幺灘院子確定以家訓家風、農耕文化為建設主線,以“古道熱場·齊家喜觀”“古道熱場·鄉愁幺灘”作為主題,把弘揚優良家風與實施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相結合,打造成為文明村居示范點。
大石塔村,依托國際反法西斯戰士謝唯進的英雄故事和故居,進一步挖掘和保護全村歷史文化資源,推進謝唯進故居修復工作,打造紅色旅游景區,傳承歷史文脈,發展鄉村旅游。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將改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條件等有機結合。
深度提質——
讓鄉村散發“長效自信”
“美人在骨不在皮,腹有詩書氣自華?!边@句話如果運用在璧山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那就是政府、群眾合力干的良好機制,成為助力美麗鄉村“蝶變”的十足底氣。
璧山形成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秦文敏全面統籌推動落實,鎮街黨政一把手親自部署,農村黨員為先鋒骨干,志愿者和農戶積極參與的互動格局。同時,全區通過獎補先進、通報后進等方式層層傳導壓力,促進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抓考核持續發動。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綜合考核,形成月調度季考核工作機制,每月對各單位完成情況進行排名,并設立獎勵工作經費,每季度進行考核獎勵。
二是抓督查落實行動。聘請第三方每月拍攝暗訪片上區政府常務會,鎮街“一把手”現場認領并承諾整改;成立督查工作組深入調查,形成問題清單反饋到各鎮街逐一銷號整改;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區督查督辦系統,定期報告工作進度;區人大、區政協每季度開展專項視察,專題聽取情況匯報,查找差距、分析問題原因,提出工作建議等。
▲ 石埡村農舍
為了徹底扭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政府干,群眾看”向“政府、群眾合力干”轉變,璧山還積極引導村民文明習慣養成、參與鄉村志愿服務等,激發他們參與整治工作的積極性——
開展“干干凈凈迎新年”“文明鄰里”“文明風尚進農家”“新農村新生活培訓”等活動;發動村、涉農社區開展“清潔戶”“最美院落”“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試點推行文明積分銀行建設,將獲評清潔典型、參與環保志愿服務等事項納入積分;建設環保衛生類志愿服務隊,要求志愿者參與到農村人居整治行動中;開展美麗宜居村莊短視頻、“60秒我說改善環境”短視頻傳播和“比一比誰家鄉美”快手APP全國直播活動,等等。
各部門強力落實整治工作,廣泛調動村民積極性,營造出了良好氛圍,村民主動參與清垃圾、疏河道、種花苗,掀起了人人參與、戶戶行動的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環境衛生不是保潔員一個人的事,每個村民都應該主動參與進來?!迸矶ㄘ斒呛舆呮偨诖宓拇迕?,因其自家院子常年保持干凈整潔,每次都被評為“美麗庭院”,也被群眾推舉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監督員。
這個監督員不僅每天將自家收拾得干干凈凈,還無償清掃村里的道路,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也紛紛投身到人居環境整治的隊伍中。短時間內,公路邊隨意堆放的柴禾消失了,隨意排放的污水匿跡了,雞鴨鵝住進了“別墅”,院落里的蘋果樹、脆李樹成了小景觀……老村莊煥發出來新氣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但璧山區已打開局面,“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麗風貌正在全面鋪開,為重慶筑起一座生態西大門。
供圖/璧山區農業農村委
城鄉統籌發展網-鄉村振興雜志記者 李文萍 魏萬秋